红色艺术润初心 精神薪火永相传 
《清水江畔的红马鞍》红色艺术党课在贵州省委党校精彩演绎
					
					作者:李莉莉 图:邹昌燕来源:动静原创 丨 贵州省委党校发布时间:2025-10-31
10月29日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委党校红色艺术党课《清水江畔的红马鞍》汇报演出走进贵州省委党校黔行选学之“薪火课堂”的现场。省委组织部、省委党校、省组干院相关领导,部分省内红色文化研究、党史研究、党建研究领域专家,以及省委党校第66期厅干班、82期中青班、外培班次学员和教职工共500余人齐聚现场,在沉浸式艺术体验中重温革命历史、淬炼党性修养。

本土叙事:红马鞍承载军民深情
作为台江县委党校深挖本土红色资源打造的精品党课,该剧以1934年中央红军右路纵队途经黔东南清水江畔的真实历史为蓝本,依托施洞镇岗党略村(偏寨村)红军中央军委纵队驻地旧址的鲜活素材,通过“清水江的迷雾、火塘议事、密林中的误会、红马鞍托亲人、薪火相传、回应英魂之问”六个篇章构建完整叙事链条。
舞台上,烟雨朦胧的清水江布景与苗族村寨实景道具相映成趣,由党校教职工和岗党略村苗族群众组成的演员队伍,生动演绎了苗族同胞从因过往创伤心存戒备,到为掩护红军伤员挺身而出,最终拆门板、卸房梁、捐陪嫁木箱搭建浮桥的动人历程。当红军将伴随部队征战的红马鞍赠予苗族老乡的场景出现,这个如今被作为红色文物保存的精神图腾,让现场观众真切感受“信仰火种”在血与火考验中燎原的力量。

匠心创作:史实与艺术的深度融合
为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创作团队联合县史志办深入档案馆和苗族村寨走访考证,小到红军军服的补丁针脚、苗族头饰的银饰纹样,大到清水江浮桥的搭建工艺、苗族古歌的旋律走向,均经过严谨考据。排练中,苗族群众演员用方言与普通话反复打磨台词,将祖辈口述的故事融入角色塑造。
演出中,“红军杀不尽,穷人会翻身”的呐喊响彻剧场,将苗族群众的觉醒与抗争展现得淋漓尽致;尾声《歌唱祖国》旋律响起时,台上台下自发形成的大合唱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延续了剧目在各类演出中引发情感共鸣的感染力。
薪火相传:艺术党课激活教育效能
“这堂‘薪火课堂’用民族化艺术语言激活了红色资源,让党史学习从‘被动听’变为‘主动感’。”现场一位党建研究专家评价道,该剧将史料转化为鲜活故事,实现了理论阐释与情感体验的深度融合。省委党校中青班一名学员表示,剧中苗族群众与红军生死与共的场景令人动容,更深刻理解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丰富内涵。
此次演出是黔行选学之“薪火课堂”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举措,更是省、县两级党校联动深化思政教育的有益探索。通过“党课+艺术”的融合创新,将理论学习与情感体验相结合,让党性教育既有理论深度又具艺术感染力,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注入了鲜活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