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员登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校院团动态

打造消费扶贫直通车 开辟黔货出山新路径

——贵州省委党校·岑巩县乡村振兴新农人成长孵化营“党校直通车”项目正式运营

作者:吴锐 赖兴奎来源:宣传处发布时间:2022-03-22

  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去年以来,中共贵州省委党校以产业振兴为根本,紧紧抓住消费扶贫“牛鼻子”,不断探索、拓展“黔货出山”的新路径。

  依托城市绿色产品需求,融合产业资源优势

  产业振兴,消费帮扶,一头连着城市千家万户的“米袋子”、“菜篮子”,一头连着山区群众的“钱袋子”,是省委党校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通过向党校教职员工、学员和城市市民推介帮扶村优质农特产品,帮助帮扶村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帮助群众实现增收致富的一种帮扶方式。


  岑巩县天星乡、羊桥乡是省委党校乡村振兴帮扶点,两乡山多地少,耕地面积小,农业产业难以形成规模,若没有好的载体,纯天然绿色无添加农产品无法被外界发现。“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如果不主动进行产销对接,不大声对外吆喝,我们的蜂蜜、茶油、大米等这些高品质、无污染的农特产品就很难走出大山”,驻山岗村工作队队员弭萨说到。

  “依托我们优质的农特产品优势,又得益于省委党校全体驻村工作队员的积极推广,城市需求深度融合我们的产品资源优势,成功开辟了农特产品出山的新路径。”山岗村第一书记周明容介绍到。

  以点带面拉动实体销售,思州优质农特产品直达省城

  2021年11月,省委党校联合阿里研究院、贵州造梦工场教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岑巩县委联合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贵州省委党校·岑巩县乡村振兴新农人成长孵化营”项目,通过“找货、找人、找事”,发现挖掘岑巩县优质农特产品、乡村振兴带头人和乡村振兴好故事,不断探索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新模式。

  好货在深山,市民难买到,农民难卖出,如何破解产销对接难题?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和天星乡山岗村党支部主动作为,积极谋划的“党校直通车”项目在本次孵化营中脱颖而出。该项目利用省委党校资源优势,设立了思州农特产品消费帮扶销售门店,将岑巩县绿色农特产品“直送”省城。

  乘着这股“东风”,曾经藏于深山的山岗大米、思州土蜂蜜、思州茶树菇、思州菜籽油、思州灰树花、思州笋干、思州苗艾等57个优质农特产品,都搭上了消费扶贫这辆“直通车”直达贵阳。3月16日,贵州省委党校农特产品消费帮扶中心“思州溯源诚品”正式开业,目前营业额已达2.2万元,日销售均在5000元以上,实实在在为岑巩优质农特产品打开了销路,找到了出路。  线上经营拓宽农特产品销路,打通消费扶贫“最后一公里”

  要进一步拓宽销路,线上渠道必不可缺。在经营实体店的同时,驻村工作队又开始摸索电商助农增收的路子,开发了“岑巩县山岗农特优土特产”线上购物平台。

  “购物平台还在改进和完善,试运营第一天就卖了56瓶思州土蜂蜜和1筐土鸡蛋,销售额达7200余元。”驻山岗村工作队队员弭萨介绍,线上购物平台的开发,不仅将优质的农特产品推销出去,同时也满足了生活在城市的市民对农特产品的需求。

  “有了这个购物平台,我们想吃到山里的土蜂蜜、土鸡蛋和纯菜籽油等正宗农产品方便多了,以后不方便到店里来买,吃完了直接在家下单,方便又放心。”省委党校学员安女士在贵州省委党校农特产品消费帮扶中心一边挑选农产品一边说。

  据了解,省委党校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还在积极考察调研岑巩县其他乡镇农业产业发展,挖掘更多优质农特产品,通过与县内农特产品销售中心合作,将更多产品注入实体店和线上销售平台,打通思州优质农特产品消费扶贫“最后一公里”。

附件:

审核:鲁玉龙
责任编辑:songqiuyun
关闭按钮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