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中央精神
  • 省委要求
  • 理论文章
  • 党校声音

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作者:雷德雨 李刚        来源:贵州日报   

近年来,贵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等殷切嘱托,坚决扛牢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切实把优良生态环境巩固好、优势发挥好,不断探索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加快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在绿水青山间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

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为发展优势提供“储能站”。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贵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制定实施《贵州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从省级层面实现从各类空间性规划“九龙治水”到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的重大转变,为发展优势奠定坚实根基。比如,为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保护乌江流域生态,2021年来《贵州省乌江保护条例》《贵州省深化磷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方案》《贵州省深化乌江流域生态保护专项行动方案》等相继出台,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三个一批”综合治理任务基本完成,赤水河干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比如,面对喀斯特地貌带来的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顽疾,科学精准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创新“果治石”“草治石”“光治石”模式,强化林下经济、生态旅游业等发展,实现了区域“生产、生活与生态”三者的有机统一。2021年至2024年底,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约2764.24平方公里,累计治理面积全国第一。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发展优势提供护航保障。深入打好大气、水、土壤、生态、环境应急等污染防治防控“五场战役”,实施重点河湖污染治理等“四大攻坚突破”,持续推进磷石膏、赤泥、粉煤灰、锰渣、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和技术攻关,强化环境风险防控、生态保护与修复,持续巩固优良生态环境这个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为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保驾护航。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居全国前列。2024年,全省9个中心城市、88个县环境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平均优良天数比率99.1%;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主要河流222个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99.1%,23个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同时,贵州大力强化环境监管,用科技手段绘制“精准防控图”。全省建成省级水质自动监测站135座,覆盖所有县级及以上河流;1396套智能监控设备安装在重点排污单位,数据直传“云端”,与排污企业基本形成“有事非现场报告,无事非现场监管”模式;无人机巡河、卫星遥感监测、AI识别污染源等新技术,这种“技防+人防”的智慧监管模式,使生态保护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发展优势提供“新动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2024年,全省绿色经济占GDP比重达48%。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新画卷越绘越精彩,走出了一条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低碳发展新路。一是加快推动煤化工、磷化工、钢铁等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动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富矿精开”,将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贯穿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推动磷煤化工、新能源材料等产业链耦合发展,努力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二是积极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群不断增量,出省带宽4.72万Gbps,与北京、上海、广州等38座城市实现网络直联;通过余热利用、自然冷却等技术,多个数据中心PUE值(能源使用效率)全部低于1.3,较行业平均水平节能30%。三是加快推动“电动贵州”建设,在城市公共交通、物流、矿山等重点领域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四是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2024年新型综合能源基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086.5亿元、占“六大产业基地”的34.8%。五是持续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

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为发展优势提供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资源产业化利用、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生态收益价值化补偿,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源源不断挖掘“绿水青山”中蕴含的“金山银山”。一是产业化利用。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在确保生态系统功能不被破坏的基础上,对绿水青山进行开发和经营。截至2024年,已建设78个森林康养(试点)基地,凤冈、黄果树、江口、道真、息烽5个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单位,基地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生态“美丽颜值”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经济价值”。二是市场化交易。创新林业碳汇、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等交易制度,建好用好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截至2024年底,单株碳汇项目已惠及全省668个村12028户,共开发479.8万余株林木,年可售碳汇量4797万千克,开发金额1439.3万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三是积极开展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创新与实践。加强与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省份协调联动,与重庆、湖南创新建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根据水质监测数据动态调整补偿标准,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生态产业培育;2024年1月起,启动新一轮八大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贵州成为全国首个实行水质、水量双补偿的省份。

以文化力量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为发展优势提供精神力量。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贵州积极探索更好以文化力量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省上下形成广泛共识。一是创新办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论坛深入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响亮发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广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互鉴,成为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二是深入挖掘阐释民族生态文化内涵,推动生态文化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引导全社会增强生态伦理、生态道德和生态价值观念。三是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让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成为习惯,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zouchangyan
关闭按钮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学院、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 版权所有 黔ICP备18004040号-5
站务联系电话:0851-83602383 省级政府服务热线:0851-12345
站务联系邮箱:gzswdx2010@126.com 本网站建议采用360极速模式、谷歌、火狐浏览器,电脑分辨率为1366*7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