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城镇化是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贵州应立足县域产业基础,精准定位特色主导产业,同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与创造力。
强化产业支撑。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县域应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构建产业体系,为城镇化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推进茶叶、辣椒、刺梨、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与养殖;通过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借助“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农文旅”“互联网+民宿”模式,拓宽销售渠道,促进特色农业与电商、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村人口就业与增收向城镇聚集。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对煤炭、电力、化工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提高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与污染;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如大数据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利用大数据产业发展优势,推动县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能制造;鼓励县域建设产业园区,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实现产业集群发展,产生规模效应,吸引劳动力就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发展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加强城镇商业设施建设,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繁荣城镇消费市场;挖掘县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如民族文化体验游、生态休闲游等,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以旅游业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设施,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促进服务业成为县域经济新增长点与城镇化的重要驱动力。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应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县城和建制镇落户条件,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使进城农民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权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合法权益,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引导农村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出让、租赁、入股等方式进入市场,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提供土地资源保障;加强城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容积率,盘活存量土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深化县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与服务水平。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县域更多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优化政府机构设置与职能配置,推行“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加强政府监管,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维护市场秩序。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推进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实现政务信息共享,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向城镇聚集,而是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应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引导城镇产业向农村延伸,鼓励城市企业在农村建立生产基地、加工车间等,带动农村产业发展;推动农村产业向城镇拓展,支持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城镇设立销售窗口、电商运营中心等,促进农产品流通与销售;加强城乡产业协同创新,建立城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转化应用,提高农村产业科技含量;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统筹规划与建设,推动一体化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统筹城乡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在公共服务方面,推进城乡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城乡教师、医生交流轮岗制度,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人才城乡融合发展。加大农村人才培养力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鼓励大学生、退役军人、外出务工人员等返乡创业就业,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加强城乡人才交流,建立城市人才下乡激励机制,引导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人才到农村服务,带动农村发展;同时,为农村人才到城镇学习、培训提供机会,提升农村人才素质与能力;通过人才培养与交流互动,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学院、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 版权所有 黔ICP备18004040号-5
站务联系电话:0851-83602383 省级政府服务热线:0851-12345
站务联系邮箱:gzswdx2010@126.com 本网站建议采用360极速模式、谷歌、火狐浏览器,电脑分辨率为1366*768以上